ENG

2025-02-23 17:17:00

一段被中国互联网激活的国际友谊

分享

压缩.jpeg

  她将这段经历拍摄下来,发到中国的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★★★,点赞量超过200万,是特立尼达全城人口的近30倍。有人说,★★★“Dido先生不知道在窗户后面呼唤了多少个黄皮肤的亚洲人★★。”现在,他们都来了。

  直到今年2月2日★★,那个中国姑娘把这段相遇的经历发在短视频平台上,说特立尼达住着一个孤独的老人,在问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要多少钱。这些话激发了中国网民的恻隐之心★★,许多人为此流泪。

  姑娘担心老人是在问她要钱,匆匆走过了他的窗户★★★。★★“但他喊我喊了太多遍了,我实在忍不了这个心。”她在录制的视频中说。她又返回去和他说话。

  这个长着大鼻子的老人说着西班牙语★★,一边用手比画,让她稍等。他从窗台起身★★★,走进简陋的屋子里,从矮柜中拿出一个小本子,翻开来递给她。

  看到这个东方面孔,老人径直走过来用西班牙语问:“你是中国来的吗★★★?”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,他突然用中文说:“你好★★”,紧接着从嘴里蹦出来3个词:★“中国★★★,北京,毛主席。”

  一位河南的网友自称是5组的教员★★★,说Dido是4组的学员,“他的教员是周生敬★,今年90多岁还健在。★★”另一位网友亲自到十二航校的旧址拍了些视频★。时任十二航校政委的周洪波的家人也发来了照片。人们热切地传播着这些消息,希望能有人把它带到老人面前,让他知道★。还有人要包机票、包吃住★★★,邀请老人回中国看看★。

  年轻人询问他们的爷爷、姥爷★★★、舅姥爷,老年人讲述自己或老伴的印象★,人们急切地回忆着这段历史★★★:

  在17年前的那场谈话中★,阿隆索曾问范毅波★★★,中国现在怎么样。★★★“北京快开奥运会了。”范毅波说★★。他问老人愿不愿意再回到中国,老人没有回答。

  2月9日早晨,她在阿隆索女儿莉莉的民宿里用餐时,一个脚步轻快的瘦老头走过餐厅。她认出是阿隆索★★,礼貌地跟他打招呼:★★★“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你,也很喜欢莉莉。”

  旅行博主崔亮是在阿隆索“火了”之后见到他的。当时网上正流传着关于阿隆索独居★、患病★★★、贫困的种种消息。在特立尼达住了4天后,据他观察,老人的生活没什么问题。

  那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古巴年轻人就是用这些教材学会了飞行★。十二航校的要求是★★,讲西语,教汉语★★,鼓励学员用汉语回答问题。2018年,这些老学员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聚会时,仍有人能完整演唱《我是一个兵》。还有人记着一句中国俗语:“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”

  上面写着汉字:“中国人民第十二航空学校肄业证书——阿尔贝尔多·阿尔曼多·海索斯·阿隆索·桑焕,于1961年9月至1963年2月在本校飞行科学习。校长,孟力。政治委员,周洪波★。”证书用透明胶纸加固过,左页贴着他年轻时的照片★★。

  “我家在临汾大十字南,星期天古巴学员乘解放大卡车进城从我们家属院门口路过,见外国人可稀罕了!★”

  那晚★,他隔着窗户和中国姑娘相约第二天再见面★★★,并用手做出敲门的动作★★★,说★★“Tito★”——西班牙语里叔叔的意思★★★。姑娘以为那是他的名字,误称他为Dido。

  教员们要学习西班牙语,编制外训教材★,但临汾连普通新闻纸都买不到。据《临汾晚报》报道,当时只好用黄色光面纸制作教材。校长阅后认为质量太差★,影响国际声誉★★,才打电话请求支援了一些好纸★。

  “我老伴当时在空军第十二航校任飞行教员。他带飞的古巴学员罗哈斯是古巴学员班的班长,学成回国后寄过明信片★★。”

  1月的晚上,一位82岁的古巴老人隔着他家的窗户,叫住了一个路过的中国姑娘。

  2023年★★,另一位游客看过阿隆索的航校证书后★,回国向摄影师朋友复述了“有人从窗户里喊China★★、China”的故事。2024年★★★,这位摄影师到古巴旅行,特意寻找阿隆索,拍了一段纪实的视频发在网上★★★,也没引起什么波澜。

  十二航校后来连续8年承担外训任务,几次更名改制,最终于1992年撤销番号★★,整编为新的空军第六飞行学院,院部迁往河北涿州★。在存续的40年里★★★,十二航校共培养飞行员3668名,包括航天员景海鹏和张晓光。

  2008年,阿隆索在古巴的家里向范毅波展示他在中国山西学习的照片。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

  1961年正值全国经济困难时期★★★,中国空军给十二航校的通知里提出★:“训练外国学员是我国国际主义义务★,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与国,党与党的关系★★★。责任重大,必须提高政治责任心,反对大国主义★。★★”

  在崔亮之后★★,一个生活在古巴的华人也去看望了阿隆索★★★。再之后是孙凯迪,一个正在环游世界的姑娘。

  回到古巴后,这些学员在空军中有个统一的称呼★★,叫★★★“中国人”。他们中的一位★★★、古巴航空公司前副总裁曼努埃尔·罗哈斯曾对中国的媒体记者说,到20世纪80年代★,古巴空军的多位重要领导都是★★“中国人”。

  阿隆索在中国度过了17个月,回国后参与多场战役,也因此负伤★★。他攒了一抽屉的荣誉勋章,墙上还挂着一张支援“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”的证书。

  范毅波把这段经历发在了博客上,只不过当时的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,没多少人读过★★★。

  “他说这是他一生中特别难忘的一段回忆。★”范毅波回忆,老人让女儿拿来相册,指着一张自己身穿飞行服的照片说:★★★“临汾,长治★。”

  2019年,一位游客在特立尼达的街上偶遇了阿隆索★★,当时他76岁,仍记得简单的中文。他把这位中国游客带到家里,给他看了自己的航校学习笔记和证书★。有网友说,自己也碰到过这个喊着“China★”的老人★★★,只是没理他。一些当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向游客乞讨★★。在古巴,比起当医生、警察、教师★★★,在旅游业里谋生赚钱更快★。

  从遥远的中国涌来的关心,最终推动了一场聚会。莉莉突然接到通知★★,让她和父亲到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去。据说她有些手足无措,不清楚事态会往哪个方向发展。

  尽管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,但如今到这个中美洲小国旅游的中国人并不多。

  在旅行指南《孤独星球·古巴》的描述中★★,特立尼达是个“沉睡了半个世纪仍未醒来★★★”的小镇。这里几乎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没有电,网络奇差★★。孙凯迪隔天才能收到朋友前一天的讯息:2月8日晚上★★★,不远处的开曼群岛发生了8级地震,古巴也可能会遭遇海啸★★。“啊★?特立尼达断电了★,我们摸黑打着手电筒在跳萨尔萨舞★,没人知道地震的事。”她回复道。

  1961年,新中国与古巴建交刚满一年,中国政府决定帮助革命胜利不久的古巴——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飞行员。据媒体报道,当年有223名古巴年轻人来到中国,其中117名到山西临汾的中国人民第十二航空学校(以下简称“十二航校”)学习飞行驾驶,106名到辽宁沈阳的中国人民第八航空学校学习飞机维护★★。

  2月10日★★,阿隆索和10多位曾在中国学习飞行的老学员在大使馆相聚,是为了共庆元宵节★。阿隆索戴上了红色的围巾,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礼物。这段视频是“央视军事”官方账号6个多月以来点赞量最高的内容。“人民空军”用官方账号表示★★★:“中国空军不会忘记老朋友。”

  其实★★,来自中国的探望从未中断过。2008年,旅行博主范毅波在特立尼达的一家民宿参观时就见到了阿隆索。那是他女儿经营的民宿,生意很好,大门上还用中文写着“莉莉之家”4个字,是几个台湾游客给取的★★★。

  阿隆索虽然独居★,但侄子就住在他的隔壁。他每天去女儿家吃三餐,步行大约6分钟就能到。他有退休金★★,甚至有智能手机——这在当地不是人人都有的★★★,毕竟古巴的互联网2015年才向公众开放。“他的手机(外观)看起来比我的导游的手机还要好。”崔亮说★★。

  “我说这是我的故乡★!我们家离这个地方就两三百公里!★★★”范毅波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回忆:“老头特别激动,我俩狠狠地抱了一下。★★”但范毅波其实并不了解十二航校这段历史。

  孙凯迪觉得他们明显有些紧张。★★★“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来了这么多中国人★,天天问他要不要去北京★,过得好不好。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和想法过来,他们也不知道这一拨来的中国人对他们是什么态度★。”

  “小时候姥爷就告诉我,他在山西临汾的十二航校的南机场教过两个古巴的学生呢★★★,当时他是地勤上的。★”

注册

  • 看不清?点击换图